兼容并蓄与开放的艺术教育实践——我所理解的袁运甫艺术教育思想 - 姜祖青 - 2023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我1988年夏考入工艺美院装饰艺术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袁运甫先生,我在年轻时遇到良师,以后35年,又在工艺美院装艺系及清华美院绘画系工作,与袁先生相处,参与了袁先生主导的众多的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
我们美院秉持厚德载物谦逊开放的治学精神,凝聚包括了大师的一批艺术家,他们的品格与魅力深深影响着后来者,他们独特的技艺风格,更是挑战传统惯性的“革命者”,培养出许多独特的人才。袁先生是承上启下的传动机,以敏锐的胆识把握到时代脉搏,更以智慧才学支撑起美院学群的独特文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作为对袁先生教育思想与人格魅力的颂扬。袁先生艺术教育思想的价值,在中国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中,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得到提升。值此袁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我就袁先生艺术教育思想发表个人感悟,与同仁共同缅怀先生。
一、 以艺术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将社会使命感、艺术创作实践、国际视野、民族传承熔于一炉,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思想共为一体。
作为当代艺术大家,他的艺术教育思想是以艺术思想及艺术创作活动为基础、为支撑、互相推动。
在2000年11月20日清华美院编辑的《大美术观念适应时代的需要》一文中,他精要自述了自己的艺术和教育思想,关键词是:“艺术的中国气派、大美术、个性与艺术独创、科学与艺术结合、开放式自助式办学。”
袁先生的艺术观念是博大的。以艺术的方式唤醒并建构起自我认知的自觉与自信,这种意识不仅呈现在他创作的具有史诗气概的宏大公共艺术画面中,也隐含在描画微小的习作中。
艺术的中国气派思想引领着创作和教育实践。袁先生主持创作了重要的公共艺术作品,既昭显为民族创作的社会使命感,又显示出鲜明艺术创作个性、高超艺术创作能力、卓越艺术组织能力。广博的艺术创作实践深化了大美术观念,这些艺术精神博大、题材多样、影响广泛的艺术实践,有从多方面对民族精神的深刻体味和当代先进的艺术理念、方法的灵活运用。袁先生的艺术把控能力让人肃然起敬,奠定了艺术威望与凝聚力。他也是身具倡导力与实施力的卓越管理者与社会活动家。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新时代的艺术之路在唤醒与探索中前行。思想上,有我们美院睿智的艺术大家的共同开拓倡导;人才组织上,有深具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的群体人不惜力的付出,推动着创作的开展。人才团队的建构和团队聚合力,在公共艺术创作这个综合性极强的事业中,异常重要。这需要识人慧眼、宽厚包容的艺术召集人。袁先生以他的大胸怀承担起这个责任。我院有太多的同仁深有体悟,多元化人才培养是他教育思想,也是艺术教育体系的保障。
袁先生说“我一直以张光宇老师的大美术为座右铭”。还弘扬”大美术”的理念于教育教学中。对此我深有体会,他多方面思考中国艺术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袁先生推荐我为中央电视台绘制动画造型,我设计了《红蜡烛与人鱼的故事》、《妮妮画猴》等多部动画造型,以及央视第一部13集动画连续剧《哈哈镜花缘》造型设计,对回应中国动画的社会需求做了尝试。袁先生为我的《竹青动画造型》画集作序说:“1981年我在纽约办画展,经主人的安排我曾会见过华尔特·迪斯尼老人,华尔特充满风趣幽默的谈话,至今仍有深刻印象,他曾指出孩子的心里是纯洁和天真的镜子,想到孩子才能真正寻到动画的语言,例如孩子爱动,如动画不动、少动,那就不如我看你的画展了,瓦尔特简明指出动画设计最为核心的要害”。袁先生进一步说:“中国的动画的路应该怎么走?我认为应该汲取国外动画中合理的养分,不可低估人家的长处,但正确的态度仍是取其精髓,而不是生硬抄袭,依样画葫芦,中国动画应该走自己的路”。袁先生是鼓手,能在他的感召推动下践行艺术,是荣幸与福报。
二、前瞻性、系统性、可实施性教育思想贯通于教育实践,构筑学科建设发展链条。
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双实践,提升了教育思想的视野和高度。
作为艺术教育改革的建设者,袁先生以宽广的国际视野,考察美欧日等众多艺术教育机构,深入研讨撰写文章,并发表在《世界美术》、《装饰》上,公开与社会各界交流,共谋发展大计。在上海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等艺术教育改革的场合,宣讲对艺术教育的看法,与美术教育界同行沟通,长期参与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思考及其持续推动。
当然,袁先生对工艺美院和清华美院艺术教育的系统性建议、方案及实施,倾注了最大的心血。
他担任特艺系主任期间,引进姚庆章、罗斯·高、弗雷德里克·布朗、安东尼·尼克力等来讲学。邀请波普艺术家劳森伯格做讲座。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长长的名单,是当时学子们多么振奋的交流机缘呀!袁先生到世界多地考察办展,率先以引进办学,成立工作室制,让师生通过体验多种艺术材料来构建创作方法,以有容乃大的理念,对适宜的外国艺术理念和创作经验取长补短,探索中国当代所需可为的创作和教学实践。
大美术思想及其教育,是人的生命精神的焕发、艺术创作的自由与包容、民族艺术光大和国际性的学习借鉴、创新发展中的艺术自信,是一代代艺术家和艺术教育的代际继承与发展的集中、广泛的体现。外国的艺术范围本身就与中国艺术具体范围不一样,我国深厚的民族艺术思想和多方面的民族技艺他国没有,这是我国自身艺术发展的积累、提升和艺术自信力的表现,是我们的专长,不应跟随潮流而放弃。袁先生深刻地把握了中华民族独有优势与中外艺术的思想和技艺,并融合于创作及教育实践,指导美院师生参与了不同材料不同风格媒介的实践。比如皋丝毯挂毯,易县锻铜工艺,新绛大漆合作等。在世纪之交,袁先生领导团队创作中华世纪坛时,不仅集结学院各专业优势,还邀请全国优秀艺术家共同参与。
在袁先生教育活动中,尤为瞩目的是两次历史转折点上的教育改革实践。不断以体系的迭代,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一是工艺美院教育改革。1987年以《论艺术道路和艺术教育》为题,在师生大会上演讲,提出“时代意识、民族感情、改革设想”这些具有历史高度的意见,探讨工艺美院的发展。二是清华美院办学。2001年以《从艺术和科学的新角度出发---瞭望新美术教育的发展》为题,指出美术教育的“理性精神和原创精神、独特的学术风格和研究体系、教育体系”。在艺术与科学的视野下,把清华大学“综合性、研究性、开放式、争创国际一流”的办学思想应用于艺术教育。他的高屋建瓴的主张,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历经时代的打磨,是眼界、智慧的集合体。清华美院是国家的美术学院,实现民族艺术使命始终是核心点和核心力。
- 参与式创作实践,科研带动教学的教育思想
袁先生以大爱、大胸怀、大视野、大精力、大成效、大影响力,践行教育思想。袁先生主持的一系列公共艺术作品创作活动,既是创作又是教学实践,在其中,贯通综合知识,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以项目带动知识的综合梳理,敏锐地提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对学生的指导、提携、呼应,因材施教,寓教学于创作实践中。不仅是专业角度上的发展,更要在响应社会需要的艺术视野中,构筑艺术教育格局。认知、审美、艺术交往、方法和材料等等如此多的教育活动,要在开放的创作实践中提升。艺术教育的核心词是创造和开放。
2006年袁先生撰文说,“这几天北京同时展出“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俄罗斯艺术300年展”“大英博物馆250年艺术展”。三个展我都出席了开幕式,羡慕、感动,也有点不知如何表白的惆怅。”袁先生的这些感慨仍然鞭策着我们,当代艺术创作和教育是继续改变这个惆怅的出路。为了国家大美术事业,清华美院教育需要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