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重彩绘画 - 姜祖青 - 2002
中国工笔重彩画是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画种。
1、绘画是视觉艺术,是造型艺术,色彩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家从日用工艺品的彩陶、漆器开始,到独立的绘制壁画、年画,都特别注重色彩的运用,发展了工笔重彩的画法。
色彩由颜料而生,但颜料不等于色彩。用各种颜料涂上画面,如达不到某种色调的效果时,仍只是物质体的颜料而不是绘画上的色彩。中国古代画家也认为绘画上的色彩是不指丹铅青绿这类颜料,而在于“浓淡明暗之间”、“不在取色,而在取气”。浓淡明暗,是物体在空间的色彩关系,一是明度差别,一是相互间的联系,要求配置得宜。气就是调子。所以认为画到了着色阶段,好比打铁再次回到炉火里去锻炼一样,火候稍差,就会前功尽弃。在工笔重彩画中,墨线勾完以后的着色过程,等于重新入熔炉锻炼。
工笔重彩画的色彩,一般要求鲜丽明快,祝大年先生的工笔重彩绘画, 极好地体现出了这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传统的中国画设色不像油画那样去描写在光的映照下色彩的复杂变化,而在线描(骨法)已经完成了基本造型之后添肌加肉,使形象更为丰满突出。
有人把中国画以固有色为主的设色方法看得简单,是由于不理解所谓固有色,只是指物体的基本色调,基本属性,不是丝毫不差地追求它的固有色度。每个物体都具有它的固有色(即物体原有的固定不变的颜色),但是,这种固有色又受周围环境、光线的的影响而起变化,呈现出复杂现象。中国画色彩要求纯净明快,就要排除或减弱这种条件色的影响,强调物的本色。即使有变化,也只是“一色中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了的颜色,仍然属于它的固有色。这绝不会导致简单化,因为借助于各个物体本身固有色的变化,各个固有色相互的对比、烘托、映发、色彩与笔墨的配合等等,仍然可以收到极有感染力、丰富真实的艺术效果。事实上,自然界的色彩是无限丰富和变化多端的。相形之下,绘画颜料是非常贫乏也难于充分表现的,人们所看到的绘画的色彩,其实都是一种变相。一般地讲,都比原来的色相变鲜艳了,变单纯了,变的对比强烈了,或变的统一调和了。以固有色为主,不仅不违反艺术的真实性,而且有利于集中地塑造形象,或以成就画面鲜艳、单纯、明朗、洁净以及富有装饰性的美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对外开放, 中国重彩画的色彩,也吸取了许多外来艺术的影响,进而丰富了重彩画的艺术表现力。如吸收油画、水粉画、水彩画、丙烯画的色彩用色方法,而且取得了很大艺术成绩。我们艺术创作要尊重传统,还要发展它,应反对一成不变的保守主义。
既然自然界的色彩是千变万化无限丰富的,那么在重彩画使用颜料上也要打破中国画颜料品种的局限。色彩的使用方法很多,这些需要在实践中反复应用探讨。现在许多重彩画作者作画时都掺用丙烯、水彩、水粉画颜料,可以借鉴,不过,中国重彩画中矿物质颜料具有坚固而持久的性能,学习工笔重彩画要学会使用这种颜料才好。
工笔重彩使用的矿物技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银朱、石黄、铅粉、金、银等,质地滞重,制作和调配都较复杂。需要在制色时,研成粉末后漂去颜料中的杂质,依颜料的明度分为数等(如石青之分为头青、二青、三青、四青),而且注意到各种颜料、特别是矿物质颜料和植物质颜料(如花青、藤黄等)的相关性,研究它们的调合方法,以石色与草色并用(如朱砂和胭脂、石绿和汁绿、赭石和藤黄),使草色因附石色而耐久,石色又借草色破其板滞(石色与草色一般不能直调用,因石色的粉粒易泛起,只能复罩)。应防止工笔重彩画在设色时,往往色色求实,都用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来画,原想求其鲜丽生动,反倒滞重灰浊,“刺目”、“火气”,不注重鲜明的原色与不鲜明的色彩之间的衬托对比,如果色色鲜明,反倒成灰调子了。所以,要研究色彩的冷暖对比,了解各种颜料的明度关系。
2. 装饰性
工笔重彩画表达的绘画内容,但它不是物象的翻版而是艺术地表达。要经过艺术的归纳与概括,在创作过程中使用装饰性手法成为工笔重彩绘画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
在工笔重彩画中,装饰性尤其不可缺少。构图、描线、设色以及细部的处理,必须服从于表达的内容的要求,而装饰性也必须服从于表达的内容的需要。
装饰美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但是应经过必要的集中、提炼、夸张,变形等手法创造的。比如自然形态的树木是很多很乱的,但画里的树木经过概括提炼,使之条理化、有规律与节奏感。
工笔重彩画以线描为造型的骨干,线条本身就起着表现和装饰的双重作用。线的组合为表现内容所决定,也是装饰美所要求,组合得不好,会影响艺术表达的效果,损害内容。线条处理无序,就像乐曲出现了噪音。
从色彩有看,传统工笔重彩画中常用的青绿金碧、丹朱铅白,从强烈的对照中求得调和,是一种十分大胆的装饰手法。壁画中有采用沥粉堆金手法的,更能收到灿烂辉煌的艺术效果,更何尝不是装饰手法。
3、综合材料与中国工笔画创作
工笔画源远流长,创作材料有宣纸、绢等和颜料等,从古到今一直在逐渐发展变化。在工笔画的当代发展中,综合材料的应用可以起到丰富艺术效果的作用。
综合材料是随着人类进步和艺术表现效果,而在现代绘画中发展迅速的创作技法。综合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材料发展密不可分。从彩陶时代、青铜器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乃至如今的信息时代,材料语言无不映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与新的审美时尚。在工笔画创作中采用综合材料的现代技法能够产生多种效果。这是基于材料在艺术中成为造型等主要因素之一。
现代材料艺术的人文价值和形态表现与传统艺术相比较,更注重材料多角度的分化与组合以及艺术与技术相交融的过程,使功能语言更加综合、模糊、多元与多维。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语言,造型艺术由它形成的轨迹来看,无论它的种类花样怎样变化,涉及到学术的、审美的意境和形式意味如何不同,或者诸如不同手工艺、设计、媒体,兼或诸如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无题性抽象绘画及各种流派风格、视觉理念等等,面貌如何翻新,其始终遵循特定的规律:
1、形式——方形、圆形、多面多空间形、有机与无机形,等等。
2、线。
3、形状——二维空间中的基本形、高光、暗部、阴影与不同区域的形状再现。再如三维空间的形态。
4、体积
5、肌理——第一类:自然肌理(包括实际肌理、模拟自然、抽象肌理、虚拟肌理)。第二类:肌理与图形。第三类:肌理与构成(包括支配与运动的心理因素、肌理与空间、肌理与表述媒体)
6、色彩
7、空间
8、三维空间的艺术
9、类型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尤其是近些年来各种新材料的发明和创造,使已经沿袭几个世纪的材料语言以革新。设计家在创造过程中已经不单单只注意创作体裁本身单一的意义,而是综合多种物质语言,包括材料本身的语言,参与创作。此时的材料已经不单是内容的承载物,而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有机体,材料的设置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共同参与创作。
综合材料的作用是,一方面通过材料本身合理的利用和突出不同材质富有个性的语言形象,可以丰富形象;另一方面同种形象又借助于不同的材料可以产生不同的解释,同样材料运用于不同体裁,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姜竹青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