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标题    艺术散论    艺术感言:瑞士“纸上展”2020 - 姜祖青 - 2020

艺术感言:瑞士“纸上展”2020 - 姜祖青 - 2020

“纸上”展览,瑞士现场图

 

前言:

·当我创作的作品成为世界的存在时,当我的作品在这次展览上面对观众时,我想到的是此时的世界,尤其是2020年全球疫情下的世界。

我们一直在扩大探究宇宙的暗物质,企望追寻到世界的明语和暗语,让人类的心宇敞亮起来,而敞亮的人心会让世界布满艺术的色彩。

然而,时逢2020年,人类撞上了病毒,病毒标注了人类的这个时空点交错关口,冠状病毒冠名了2020年。人作为生命体,认识和把握人的生命及其知晓外在世界是人至上的使命。在此生命的至暗时刻,生存还是死亡,生存者如何存在,艺术进行了实景性多样表达,让人看到自己的状态。这是2020年艺术典型的表达。相比于科学家把冠状病毒染上多种色彩以易于识别研究的需要呈现,艺术家融合了主观感受、多种形象、多种色彩,变幻出众多的图景,宣示出人的感受及其存在的多重意义。我看到这样的艺术画作,其中的形象有似耳环似项圈似宇宙似意念想象的扭曲圆形,对比这冠状病毒的明亮,使生命体处于暗区之中;这种艺术的创作,可能是来自心理的恐慌,可能是生命本能的坚持,可能是生命存在行将毁灭的暗示,这是2020年艺术与世界并肩攀附的情形。而对于疫情中存在下来的人来说,心理的暗状远远大于逝去者不在的悲伤。

在任何时候,人都通过自我的观察、感受理解世界,通过艺术,观照自身,自我实证自己的存在。一个个视觉艺术形象显示,不管是大到宇宙,还是小到病毒,人是脆弱的,人要面临众多的生存搏斗。但是,人还是有很多的亮光,有在大小背景下坚强抗争的形象,或者有宗教意义的迷茫虚无。但在此之际,通过我们这次的艺术展,希望促进人们彼此的交流,肯定人类的存在意义的探究。

以下为我的艺术感言,摘自多年来我发表的关于艺术的认知,也是与艺术作品展览并行的沟通形式。

1.艺术家的艺术

1.1艺术是对人心性的唤起。画是像、意、情一体的塑造与呈现,也是天地与人的沟通路径,激发人精神需要的自主世界。华裔物理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先生2001年观看竹青画展后专门题词“道生物  物生道  道为物之行  物为道之成  天地之艺物之道。”是的,把“道与艺”融汇一体是值得我们潜心深究,同时也值得我们自豪。竹青沉潜习画40多载,在画作中传递出自己的视觉情感。

1.2大多数艺术家是常人,希求与观众对话、共鸣,并希望这些图像让人理解、着迷,甚至膜拜,但多数情形不易沟通,人作为个体注定是孤独的,对作品的解读永远只是触摸一部分…。

1.3欣赏者不可避免地根据自己个人的经验,以自己的理解方式来介入或联想他所理解的作品的面貌,欣赏者会丰富作品的意义。让观众重新思考我们的文明、精神;文化有差异,人性却趋同。

1.4荷语

画家在作品中传达出的感情是血肉,而题材是骨骼。竹青的画作中有许多题材选取艺术的经典性题材,比如中国人喜欢荷花是因为荷花传递着中国人自古崇尚的品质人格与理想。中国有着悠久的画荷历史,竹青的荷花作品有很多,是不同时期绘制的,有着不同的特色与特质,随着时间距离的延长,“其强烈的程度随距离而增加”(法国波特莱尔语),沟通艺术作品与观者的内心。作为当代画家,画中荷花既是具体的物象表现对象,又是画家艺术理念的宣示,荷花为世界对我们打开的一隅,对应着人多样的情感特性和艺术结构。艺术家循着独特路径深入自己的对象物,并把它化为有一般化抽象意义的题材,连接起题材与艺术的表达,这是艺术中常有的情形。又比如画山之岩石,在物象阳光雕琢下画境深邃,也真也幻,不是简单描摹岩石肌理,而是传达画家自己的精神艺术世界。荷花之于竹青,也可以由此情意联想。有大的数尺之幅,把观者融进画幅,好似被荷花包容,融入自然世界。画家除了有深邃的文化情怀、“格物致知”自己独特的题材处理、画荷中与古书的焚烧撕拉的纸页贴置塑形,产生物的对比与肌理变化,情感表达外,还要追求技法的创新独特性。追求在形式中新的视觉意义。这个系列画作呈现虽素却繁、自由随性、赋予个性的当代艺术审美风格,以自由的精神状态,契合着艺术表达的期许。

人因自然、文化物象而具有多样形态,但人就是人,存在、生命才是无以复加的魂灵,将当代直率的绘画表现风格与中国画材细密温润的感觉活脱凝聚着视觉的图像是竹青的追求。

1.5艺术与生活相融

生活永远会在画家的艺术中留下痕迹,甚至会直接地成为艺术的一部分,这也是当代艺术自由的特性之一。

生活对艺术具有多种需要,画家也会应有所感产出多样作品。自由自在创作,包括根据感受自由确定主题、题材、材料、绘画形式等等。提升作品的情感温度,情感上的共鸣助力艺术作品意义上的升华。

艺术要忠实于艺术家自己的感觉,这与画家的生活信念有关,与艺术哲学有关,也使艺术具有核心的圆点。

节语选自竹青文章艺有意  画自语》2018年6月5日发表

 

2.艺术的意义

2.1做艺术、欣赏艺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富有意义的活动。关键是要如何去做,如何富有创新性地做。

2.2深刻的艺术是从一件艺术作品的微小方面延展的,更准确地说:是你在生活细微知註,感受到一种一般人熟视无睹的存在。

2.3自由的表达是艺术把人与世界的关系提升到新认知的层面,是艺术精神之所在。艺术的定义应从自由的高度来解释,艺术就是恣意、尽情尽兴特立独行的表达,是创作在实现过程中游戏与理念吻合的化学反应过程。

2.4从人类早期的作品诸如岩画、石阵,到当代的现代艺术装置作品,每一次艺术的创新,都体现着艺术创新对于探索未知的人类生活,特别是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震撼、启迪,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新拓展。

2.5当代美术更是经常发挥艺术的先锋作用,以其先锋的观念、充满新意的题材与材料技法的拓展,力求给人带来新的视觉感、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效果和新的身心体验,这些探索性的努力,充分显示了当代艺术的创新性、自由性、民主性、多元性的根本精神特征。忽视或诋毁这种精神,艺术就会成为简单的工具,成为婢女,艺术就会失去光彩,走向枯萎。这种艺术性创作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引领作用令人赞许兴奋。

2.6当代艺术的目的和意图是创作中艺术的观念与境地,而不是传统艺术中意义上的直观与技法上的经典。

由于在当代艺术前面有丰厚的艺术史作为参照,在艺术创作中把握好艺术概念和创作理念,成为当代艺术家能否演化出作品个性与表现力的关键。

   不谈当代艺术的文化性和观念哲思意义,是无法凸显作品的个性甚至意义的。

2.7观念是当代艺术家手指间点火的“芯”。

2.8创作出符合自由、多元、不同文化意味的作品,让艺术成为适应人生存的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方式与媒介。

2.9当代艺术作品是一种过程的体验,是人为创造的一种场域与情形,它应是形态本身的设计、材料过程的实验性、创造性和现代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性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

2.10艺术创作没有绝对理想的模式。当艺术以模板的方式成为一种运用符合某种规则与概念手法处理的标准生产时,艺术先是古板进而是走向死亡。

2.1---2.5、2.7---2.10节语自竹青《姜竹青册的艺术与生活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师个案研究》,2014年出版

2.6节语自竹青《材料艺术》,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3.艺术材料

3.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尤其是近些年来,各种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给那些已经沿袭了几个世纪的材料语言以崭新的面貌。设计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已不单只注重创作题材本身的意义,而是综合多种物质语言,包括材料语言参与创作。此时的材料已不单是内容的承载物,而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有机体,甚至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共同参与创作。

 

3.2不同材质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形象中可以体会出,材料的合理利用,可以丰富形象;同种形象运用不同的材料可以产生不同的解释;同样材料运用于不同题材,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主题本身无穷无尽,而发展着的视觉世界与新型材料的开发更是没有止境。题材可以说明内容的涵义,而抽象的材料如果单独脱离出来,便无任何具体意义,它必须通过营造气氛,通过色彩以及质地的粗、细、软、硬、厚、薄等来引导人的介入,从一种氛围里体味意境。

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应是合理地调动视觉形象的诸种语言,相互交织,共同发挥作用。

3.3造纸术产于中国西汉,用纸浆制造出质理不同、变化万千、气象翩翩的纸。因制纸方法殊异而面貌参差:或清新淑雅,或雍容端正,或淡远轻妙,或粗陋简约。

纸张以其独特且具韧力的表现力被视为艺术表达的最佳媒介物。纸的可塑性很强:可以编制、塑形、凹凸、镂空、挤压、剪贴、堆积,更可以烧、熏、染、擦、刮、贴。艺术表达能力与其每个制作环节有着紧密又特殊的联系。

千年演变的纸张,融入文明,其艺术性在社会市井民俗、庙堂经典、文人字画中都有入画传神,各具千秋的细腻且鲜明的体现。

   纸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纸一直扮演传承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

   纸张材质的厚度、密度、挺度,表面的颜色、纹理、手感、气味,直接反映到观众的视觉、触觉、嗅觉甚至听觉,汇至成为整体感觉,渐生为观众心中的一种情绪。这就是人与纸、人与材料载体的感知通道。确立了这种沟通,再从其应用、加工、实施、观念转化等方面选用延展。

3.4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生态时期,当代世界是全球化多样性的世界,材料与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表达多样的世界,需要多样性“质地”表达,应因科技时代的推波助澜,现代艺术已经成为“大材料”的创作场。

3.1-3.4节语自竹青《材料艺术》,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4. 融合与构建

4.1 结构的非物质,实体和虚体,让臆想建立在解读中模糊与不确定性正是思维的开始,意识的开始是在实相与虚像之间,中国人更愿意把此类思维归类于禅宗。蔓延整个气场环境,意识随物质实体与虚体的神交的边缘处擦出火花。

4.2 我的家乡青岛是中国“五四”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之一,是现代中国意欲改变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尝试,但只要有所谓民族回忆这类的东西,传统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泯灭多久也还深藏在土壤的底层,只要温度环境适宜,它随时都会喷薄欲出,这是基因里的东西。文化也有基因,一个人摆脱不了你的基因。

4.3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是什么都不知道”命题的对象是外部世界,“知道”命题的对象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命题本身,在这里苏格拉底与中国的禅宗神交。

 

5.水墨画

5.1中国画,自唐代以后多崇尚水墨画或称写意画。画的对象通过用笔的轻重薄厚得以描绘出来,而不借用颜色。水墨画通常画在纸或绢上,自魏晋以来呈现出鲜明的士大夫个人风格。

以“水墨至上”为理念的中国水墨画,贴切地体现了儒释道文化为根基的中国文人的审美理念: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的出世观,而水墨、宣纸材料,贴切地体现了“似与不似之间”概括凝练的东方人之视觉追求,由此纸本水墨画呈现了源远流长且恒久不绝的生命力。

5.2快捷的图像成为当今社会的视觉特征,它改变了人们观察和思维的方式,给人带来快速、直接、生动且转而即逝的视觉体验。

图像时代,在文化、社会背景信息的助力下,在遵从笔墨构成的情况下,我们探讨当代语境中在手工纸和绢本上创作水墨画的可能性。

在图像转化的情形中,采用从自然无机、有机图形到水墨图像的链接方法,二维、三维甚或更多维度上找到适合的表达方式,并发现在新的图像时代水墨画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5.1-5.2节语自竹青《材料艺术》,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6.我的作品

6.1人的生命蜕变

从对宇宙世界的全面感知和获得的生命活力中,人构筑自身存在的意义。人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存在。当然,人是艺术的中心,艺术也在不断对人的表现中获得艺术与人本身的双重升华。

人是竹青绘画艺术创作中长期主题。如何表现人,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艺术方式。竹青在人的绘画中,坚持自己当代艺术家的艺术态度,面向人现实的感受,创造多样开放的作品。她的《蜕变》,表现人生命的真实,不拟古不隐晦,形象明朗清晰,在当代人为追求生命价值而大放异彩的时代,人与自然界动物、植物等与人有联系的生命体,相互依存,提升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多种生命体最终汇集到人本身,构筑起人命运的深沉底色。形象即存在,人的蜕变凝结着外在世界的物象,人不再是肉体本身,而是被生命的创造精神所超越。

《四季》人成为山川的附形体。《十二属相》人富集千年传承的属相文化动物,在自然和文化的生态中催化衍生。《传承》的人体身上附丽文字等文化符号,流传精神文化的传承。人因自然、文化物象而具有多样形态。但人就是人,人的存在和生命才是无以复加的魂灵。

6.2人体是绝好的载体。一人一世界,人的身体是解读身心世界变化的关键,显示着微妙无穷的艺术美感。我们熟悉的形态,永远有无尽的艺术含义和人生故事。

6.3·人既可以获得自然物的补益,也可以获得伤害。而在意念上先理物克物,才是强健生命、顺应自然的起始。这是艺术成为识物达人的精神形式。补益有虫草,相克有五毒。物我相生,人求“天人合一”感动。

中国北方民间,分别把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称作“五毒”。谷雨后为了减轻虫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祈祷着驱凶纳吉。有用彩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剪纸,贴在门、窗、墙、炕上,系在儿童手臂,以避诸毒。有在红纸上印画五毒,用五根针刺在五毒上,意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衣饰上绣制五毒,饼上缀五毒图案,意欲驱除之意。

“冬虫夏草”是虫和草结合在一起生长的奇特生物,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菌虫结合体,冬虫夏草的循环。冬虫夏草又是名贵的传统药膳滋补品,平补阴阳,男女老少皆宜。

 

6.1节自对我作品的艺术评论,6.2节语自竹青《姜竹青的艺术与生活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师个案研究》,2014年出版

 

7.国际艺术

7.1艺术是各地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在视觉文化意义上的肯定,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应该在共存中和谐发展。

7.2即使同一个作品,也会由于文化背景等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艺术理解及多样的艺术效果。由于现代艺术探索性的使命和非具象性、开放性的特色,还由于艺术作品全球性展示的交流方式,使得文化理解的差异更凸显,也更显艺术交流促进文化发展的价值。

 

7.3东西方不同的绘画种类皆具有一些相同的艺术特征。尤其在早期的艺术实践中不管从观察世界的方式还是材料的运用及方法。

7.1=7.3节语自《姜竹青册的艺术与生活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师个案研究》,2014年出版

7.4欧洲环境艺术的发展,不断地使镶嵌艺术从传统的造型范畴里向外开拓和深化。它不断地强化其感性的视觉效果,强化其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和谐的合理搭配关系;而在实践中,人们的这种感性能力越强,从形态世界在人们身边的有形世界里所获得的直观生活感受也就越丰富,设计师们的环境观念便越富于人性和创造性。

 

 

                             竹青《欧洲墙饰与镶嵌艺术》 1999年出版 

 

姜竹青

2020